夏氏古迹 > 古今宗祠
+

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夏八美村夏氏宗词落成

2017/9/12    发帖人:夏氏宗亲网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6521

  据旧《平阳县志》载,元明时倭寇骚扰江浙沿海,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命名将汤和筑金镇卫(即今之金乡镇)以御倭寇。最早来金乡的抗倭将士系金乡最早居民。根据我对金乡各大姓家谱调查所知,现在金乡人多为明代从浙江宁波及安徽定远、凤阳南下戍边的抗倭将士之后。金乡人陈则之先生的《金乡史话》引民国户籍资料,对金乡人口来源作过统计,祖籍宁波者占来金乡人口总数的70%左右。我这一房家谱按血脉上溯至明代初期来金乡的始迁者叫夏盖山,浙江宁波慈溪县人,系抗倭军士。因其为来金乡一世祖,谱中尊称盖山公。宗谱写道:“盖山公本宁波庭桓公入继之子,庭桓公娶妻杨氏,惟生二女。幸波斯来甬(守波)富贾麻汗堆氏(疑为默罕默德)与庭桓公交好,情同手足,以其四子继庭桓公为其子,即盖山公也……波斯裔盖山公深目隆鼻,易父随姓夏,盖先人之意也。”(《金乡房夏氏谱序》)该则难得的资料表明:由笔者一辈前溯二十一代至夏盖山乃波斯来华经商者之子(明代宁波是波斯商人聚居的重要商埠),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宗支的金乡夏姓已融入了外来民族血统。可见族谱的研究有益于辨明居民族别和原籍的作用。

  夏姓为金乡镇内大姓,除笔者所属一族系由明代来自宁波的盖山公一门衍化而来外,其他一些夏姓来金乡的时间和原居地又有所不同,略别之还有三种,一是明末因李自成起义,希雄公一门由金华(婺州)永康县南迁至金乡,其谱曰:“今金乡夏氏一支分派衍代,金乡肇基之祖希雄公乃金华府永康县之贵胄也,昔乃祖敬孝通判婺州,生淳佑二年(即1242年,宋理宗二年),至希雄公时,四方资贼蠡起,惟流寇李自成势最猖獗,为避寇乱历瓯(即温州)抵平(温州府平阳县),不欲托足,终驻足金城(金乡)东门”,但该谱部分传赞则认为希雄公南下时间为明万历年间,因缺明代家谱,故其来金乡时间,未可详知;二是明初由安徽凤阳、定远来到福建的福鼎玉塘(今称塘底),再经数代出玉塘迁至浙江泰顺,历数代而终迁至金乡镇外夏八美夺,该门谱牒载:“玉塘夏氏,(福)鼎南望族也,其源发于涂山,世居凤阳、定远,其先世不能详,明初有万真公者,从明太祖征讨宇内,官拜将军。永乐二年(1404年)屯卫建宁,开福宁东北路田,因就辞官就田而居。其间十丈公从族中迁出而至泰顺;后至日升、日午二公时又迁至平(阳)之金镇卫八美村迄今”;三是与盖山公同来金乡的抗倭将士中的其他夏姓一定也是有的,但因材料所限,本文已无从考证了。

  不过人口的迁徙、蕃衍、发展是相当复杂的,我们无法排除元明以前温州地区有来自不同地区夏姓的可能性。因为东晋以来,北方汉人有六、七次大的南迁,这些南迁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乱),可以说夏姓肯定有在元明以前即汇入当地姓氏行列之中的情况,而金乡夏姓只是明初金乡建卫时发展起来的。

  与迁来的情况相反,一些夏姓在金乡经过若干代发展后又有部分迁走,从而发展成为新的房头或支系。如上述盖山公后代分别人有迁往蒲门、南汇等地;希雄公后代有人迁往福鼎桐山,有的移居永嘉或宁波;万真公后代有人迁往马站、瑞安、福鼎鹿(),不一而足。但不论迁入抑或迁出,南迁现象多于北迁。南迁之中,北方的语言、文化南流现象在金乡居民中的表现特别明显。不同的迁入者带来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和风俗。随着北部将士来到金乡,在这里诞生了一种混融了闽南浙北方言特点并明显带有北方官话和北部吴语特点的金乡话1,而且使金乡镇内的风俗与温州当地的风俗形成明显差异。例如金乡各姓性格恳直,纵情豪饮,习武成风,敬拜关公与城隍,与初来金乡者皆为戍边将士有极大关系。可见一地文化的分化或整合与该地人口流变有关,而人口流变又常常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发贴者:夏孟县   时间:2008-4-26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QQ:477951849  手机: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