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夏氏源流

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考

时间:2017/8/7 17:31:23   发帖人:夏明府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7668   评论:27
内容摘要: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考  ●夏正江  据《夏氏宗亲网》和《禹氏宗亲网》有关讨论,尤其是吸收江西夏卫兵、夏国初先生和浙江夏军波先生的有关论述,并查阅大量典籍史料,经反复甄别,审慎分析,现将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归类如下:  一是西周姒姓杞东楼公之夏氏夏侯氏支系。自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五年),周朝封商杞国最后一位国君元公的公...
  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考

  ●夏正江

  据《夏氏宗亲网》和《禹氏宗亲网》有关讨论,尤其是吸收江西夏卫兵、夏国初先生和浙江夏军波先生的有关论述,并查阅大量典籍史料,经反复甄别,审慎分析,现将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归类如下:

  一是西周姒姓杞东楼公之夏氏夏侯氏支系。自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五年),周朝封商杞国最后一位国君元公的公子姒东楼于杞起,历春秋时杞简公之弟姒佗(前445年)改称夏侯氏、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夏侯显退隐九江去“侯”称夏,恢复夏姓至今,前后传承3055年。此支系人数最多,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内外,且家谱最全,认同者也最多。

  二是帝少康庶子无馀之姒姓支系。夏朝帝位传到第五代王少康帝(前1886年——前1866年)时,封其庶子无馀到绍兴会稽山为先祖夏禹守陵。《姒氏世谱》详细记载了大禹姒姓后裔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现已传141世,3880余年,但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已不足2000人。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4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

  三是越王无疆次子蹄之欧阳氏支系。夏朝少康帝庶子无馀分封会稽后,至第34世允常建立越国,战国时期允常之子勾践封为越王,到第41世无疆(勾践后第6代越王)伐楚时为楚威王所灭,无疆次子蹄被楚王封到乌程欧余山(今浙江湖州市)南面居住,因山南为“阳”,人称欧阳亭侯,史称欧阳蹄。后世子孙便以欧阳为姓,称欧阳氏。全国现有欧阳氏人口88万,欧氏113万,阳氏49万,三姓合一共计250万,排名第86位。

  四是禹的后代子孙禹斗宝之禹姓支系。夏朝亡国后,禹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氏,尊夏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名唤作禹斗宝的六岁男孩,躲在量米的笆斗里逃过劫难,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禹斗宝被后人奉为中兴始祖。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三百大姓。

  五是夏桀之子獯鬻为首之王族遗民支系。《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索隐》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说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是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史上所称的匈奴,或者匈奴南边的某个部落。此支系仅见于探讨分析,未见具体族谱,权作一种见解。

  六是夏王室后裔之姒姓支系。夏立国四百七十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夏王族便以国为氏,姓氏合一,夏姓诞生,是为河南夏姓,奉夏朝开国之君夏启为得姓始祖。此说网上流传最广,但此族群现集中在何地,有多少人口,论据不足。因为商汤灭夏后,夏朝王室多被迁徙在杞国,以守禹杞为名被集中管理,虽“或封或绝”,但于商、夏两朝集中在杞达1154年是事实,哪还有多少王室成员能另在别处谋生的,即使有极少数,也早已改姓氏不知所踪了。

  七是杞简公之子姒禹裔之后裔何姓鲍姓支系。【何姓?】春秋时期,杞国被楚国灭亡后,杞国最后一位国君杞简公的儿子姒禹裔带着《姒氏谱牒》逃到安徽巢湖,其后裔居庐江河上224年。公元前221年传到第八世姒贲偾时,秦始皇称帝,遂舍姒姓,以居地姓河,又改姓何。但查何氏河氏姓氏渊源,均无此说。可能又恢复姒姓夏氏,续为后世正宗谱系,而不是现在网上公认的杞简公之弟夏侯佗之夏侯氏传承至夏侯显复夏姓之说,也未可知,亟待族人反复考证。【鲍姓】据《姓苑》记载:“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姒何氏族谱》记载:夏禹裔孙敬叔之子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遂以邑为姓,称鲍叔牙(约前723~前644年)。春秋时与管仲齐名,为鲍姓始祖。鲍姓现已传承2660余年,在中国姓氏排行第173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6%。

  除上述主要姓氏外,还有杞、东楼、楼、娄、西楼、把、爬、丐、抱、党等数十个派生姓氏。

  必须指出的是:商周两朝对夏禹王后裔采取的是“集中居住、以夷制夷”的政策,因此,自公元前1600年商取代夏——前445年杞被楚亡的1100多年间,夏朝王室的后裔名义上是守禹祀,实际上是被集中看管,防止复国势力增长。虽然春秋时周朝对杞国管理有所放松,但也是国小力微,夹在几个大国中间难以抬头。连当时兴匆匆赶到杞国考察夏礼的孔子访问杞国后,因文献散失太多而感慨地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历史上流传的发生在杞国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是对久经磨难的杞国人忧患心态的真实写照。

  还要指出的是:由于被集中看管,所以在商朝立国至杞亡国的一千多年间,夏王室后裔大批外流繁衍生息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真有少数能逃脱看管的,可能早就改姓易氏了,今人查起也非常困难。因此,当今大陆夏姓中,除去出自舜帝后裔(妫姓)的夏征舒一支外,绝大多数夏氏、夏侯氏均可认定为夏朝王室正宗后裔,而且以杞东楼公支系为最大族系。

  最后要提醒撰谱族人的是:当寻访某些先祖上下传承各地谱系不相符,或出入较大时,可在异姓间开展横向联系,查阅或借阅上述夏禹王后裔非夏姓的5大支系宗谱,相互比照核对。因为其上溯祖源时,最终一样会认定夏禹王为始祖。如《禹氏宗亲网》“鲍氏敬叔公之前姒氏世系追记”中,对已失传的商朝杞国历代国君的记载,有效填补了历史空白。

  夏正江

标签:夏禹王 后裔 主要 支系考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